品牌人气提升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将忠实粉丝转化成为我们的客户,这次带来品牌内容营销吸粉高级教学,将教会大家如何让忠实粉丝成为客户的过程!
一、开始吸粉
如果你只是默默地开通了自己的Facebook粉丝专页或博客,除非你有非常宽广的人脉关系和人际网络,否则怎么会有人浏览关注?
因此,在这个阶段,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有加速的粉丝成长和高点击率,你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在其他高人气的粉丝专页或博客中宣传品牌
根据对市场的基本了解,你应该可以想到目标客户时常可能会访问的网站,因此你可以到那些网站中积极发布信息,或者撰写一些吸引眼球的文章和资讯,那些喜欢你的内容的人,就会想要到你的网站去看看,如此一来你就成功地将潜在客户引导到你的网站,进而可能因此通过电子邮件订阅你的文章或关注你的Facebook粉丝专页,成功吸粉。
2.使用付费广告
如果您有一些推广预算,又想要省时间,那就直接使用付费广告吧!虽然需要付出一点金钱,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很多的粉丝关注,并且建立起一个稳定运营的Facebook粉丝专页。
二、制定每月的粉丝增长目标
在这时,你已经有一定的粉丝数量。如果现在你有500个粉丝,那以每个月10%的比例增长,维持两年,两年之后你的粉丝将会累积到近5000人。其实看起来这样的累积人数并不多,每个月10%的粉丝增长应该是合理的增长目标。
那要如何达成每个月粉丝人数增长10%的目标呢?一样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 源源不绝的内容创意
- 内容撰写发布排期表
- 维持与粉丝的互动
首先你必须写下很多关于粉丝们可能想要知道的内容,因为你的Facebook或网站必须提供源源不绝的资讯,才能够持续地获得这些粉丝的关注。如果你只是很随兴地“想到什么写什么”,便很容易拖延或跳过一些粉丝可能关注的消息。另外,跳跃式的文案风格,也比较不适合长期符合粉丝们的口味。
所以就把自己想像成一位老师或是教授,正在准备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的课程,以主题性的分类去思考,你的粉丝可能会有兴趣的话题,或者你自己想要提供合适这些粉丝的类型的资讯。
这一步到最后则是要想:如何和这些粉丝用户保持互动。
经过时间的流逝,如果你不时时提醒人们自己的存在,这些粉丝就会在这个时代的大量信息冲击下把你的品牌给忘记了。
目前为止,在国外最“管用”的与粉丝用户维持联系的方式是电子邮件。在开始有了订阅者以后,就可以着手建立电子邮件清单。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以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作为第二种沟通媒介,作为粉丝人数成长的助力。
三、让粉丝创造市场需求
在这个阶段,你已经有了至少几千名的忠实粉丝,他们喜欢你所发布的内容,你也提供了很多对他们自己宝贵的资讯。由于此时你已经建立了自己品牌与粉丝的关系,因此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粉丝创造市场需求,而你的品牌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这可以通过三个方法让粉丝为你将要开创的市场提供一些想法:
- 寄电子邮件向粉丝询问他们是否对品牌产品有兴趣
- 线上QA投票,做用户调查
- 从粉丝的回复中读出潜在需求
第一种方法的操作,可以选择订阅清单中的部分粉丝用户做试验,告知他们,您从哪里获得他们订阅的资讯,因为他们对于该产品或主题的兴趣,与您目前正着手的计划/产品有某种的关联,希望能够获得他们宝贵的意见反馈,以及他们是否愿意支持你的计划或产品。
如果试验进行的顺利,就会有粉丝用户愿意预定你的计划或产品,类似于小型的募集资金平台“测下水温”。当你在第一轮的试验结果成功之后,便可以进行第二,第三次试验,依次增加多一点的样本数。根据自己的预算,如在试验总样本数中有超过比例的人会预购产品,就证明此产品有销售潜力。在经过粉丝用户给你的建议和修正之后,正式上架商品,相信会得到不错的销售成果。
第二种方式就是简易地针对粉丝做在线的投票,比如说,他们对哪一类型的主题或推出某种的产品有兴趣,喜欢过去发布文章中的某些内容等。但是要注意的是,你必须设计一份好的问卷,才能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发现问题,以提出能符合粉丝期望的产品。
第三则是从粉丝的评论回复中去找到他们可能愿意会为某种产品或服务付费,或者他们对于哪些话题想要延伸讨论,或知道更详尽的资讯。细读这些回应,也可从中发现新的商机。
四、让粉丝成为客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推出你的产品,让粉丝成为客户。由于前面的铺陈,让粉丝对你已经有一定的信任,因此不需要华丽的铺张,只要清楚简单地将你的品牌理念,以不着痕迹,非商业化的方式传递,通过“邀约”的方式吸引粉丝愿意购买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如果在吸引粉丝的过程中都十分顺利,甚至真正对你所发布的资讯都非常感兴趣的话;再加上如果有好的平台,顺利的话, 让粉丝成为客户的转化率大概能达到20%。
总结
你可以从产品找到对它有兴趣的消费者,做传统的销售模式;也可以先吸引一群忠实粉丝,再从这群特定群体的需求中,找到可以创新的地方。在品牌吸粉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在建立粉丝与品牌之间的关系,既让你可以更清楚知道潜在客户的特性,也能提供你对创造新的产品有不同的见解,找到与现有市场的“差距”,找到品牌自己能够发挥的舞台 ,打造真正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减少失败的机会!